当地时间2025年7月31日,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,确定了对多个国家和地区征收的“对等关税”税率,具体税率从10%至41%不等。
该行政令列明:
叙利亚被征收的“对等关税”税率最高,定为41%
缅甸、老挝为40%
瑞士为39%
阿尔及利亚为30%
印度25%
越南为20%
菲律宾、泰国、柬埔寨为19%
巴西、英国关税最低,定为10%
多数国家及地区的关税税率定为15%,包括日本、韩国、以色列、土耳其
针对欧盟国家,若商品现行关税低于15%,将补足至15%;高于15%的不再追加
行政令还表示,未列明国家统一适用10%的关税税率。此外,如有国家或地区通过第三地转运方式规避关税,其商品将被征收40%的转运税。
此外,有美国政府高级官员表示,美国将在未来几周内实施新的原产地规则,以确定转运商品的关税税率。
战略目标:重塑贸易规则霸权
特朗普以“关税对等”名义(即美国征收与贸易伙伴相同的关税税率),实质是逼迫各国重新谈判贸易条件。证据显示其重点针对贸易逆差大国(如欧盟、越南等),通过高关税施压产业回流美国。
差异化税率设计:叙利亚(41%)、缅甸/老挝(40%)等国的超高税率,既针对特定地缘对手,也威慑其他国家遵守美国规则。欧盟、日韩等盟友虽定为15%,但需补足关税差额,削弱其价格优势。
堵截供应链漏洞
分化盟友与施压发展中国家
盟友“赎买”案例:欧盟以6000亿美元对美投资及7500亿美元能源采购换取15%税率;日本用钢铝产品50%高关税的妥协,换取其他商品税率降至15%。
发展中国家代价:越南、柬埔寨接受美国投资和进口要求以降低关税,但被迫切断部分与中国供应链联系,牺牲产业自主性。
概念酝酿期(2025年2-3月)
激进实施期(2025年4月)
4月3日首轮税率远超预期:中国34%、越南46%、欧盟20%,甚至波及澳大利亚无人岛屿(象征性征税)。
矛盾激化:多国反击(欧盟威胁报复关税),美国4月内多次调整中国税率(34%→125%→回调),暴露政策随意性。
回调与固化期(2025年7月)
大幅下调税率:多数国家定为15%(日韩等),越南降至20%,柬埔寨/泰国19%,仅叙利亚(41%)、缅甸/老挝(40%)维持高位。
固化核心机制:保留10%“基准关税”(未列名国家)、15%“主流税率”及40%转运税,形成“关税金字塔”体系。
短期:博弈深化,技术壁垒升级
原产地规则细化:美国将严查商品供应链(如半导体、纺织),打击“中国+东南亚”转口模式,企业需提交全链条生产证明。
新兴市场分化:泰国、印尼等未谈妥国家或被迫接受更高税率;莱索托等小国转向区域合作(如非洲自贸区)。
中期:通胀与衰退风险并存
美国经济承压:据测算,关税或推高PCE通胀1.1%、拉低GDP增速0.8%(基准情形)。若美元贬值,通胀压力加剧。
美联储政策转向:为对冲衰退风险,可能提前降息(2025年Q3-Q4)。
长期:全球供应链重构加速
“近岸外包”趋势:墨西哥、加拿大因USMCA协定享关税优惠(税率10-15%),吸引外资转移。
中国应对策略:
短期加大财政刺激(如消费补贴)对冲出口下滑(GDP增速或降0.5-1%);
长期深化“一带一路”与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》(RCEP),构建非美供应链。
特朗普的“对等关税”本质是 “规则武器化” :以单边关税迫使各国接受美国主导的贸易体系。尽管短期通过谈判降低了部分税率,但 原产地规则、转运税等技术壁垒 将成为新贸易摩擦源头。全球供应链被迫“选边站”,推高生产成本并加剧通胀,最终由各国消费者买单。历史经验表明(如1930年《斯穆特-霍利法案》),这种保护主义终将反噬自身经济——当博弈从“高关税”转向“细规则”,世界需警惕一场更隐蔽的“新冷战”!